一边是工作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一边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看起来有些“矛盾”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未能匹配。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政协“推动民族地区多渠道就业”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刘新乐列举两组数据:全区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134380人,初次就业率为68.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其中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53.77%,又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民族语言授课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牧区,普通话表达能力差,专业选择局限性大,择业时缺乏竞争优势,特别是部分毕业生缺乏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与当地企业、单位录用岗位需求不能匹配,就业难度更大。” 刘新乐说。
刘新乐建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特别是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民族语言授课专业设置,开发有利于充分就业的专业,完善院系间、跨学科、跨专业发展协调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如何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尽匹配的问题?全国政协常委、西藏自治区工商联主席阿沛·晋源认为,应进一步优化协同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由分管就业工作领导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民委、教育、财政等部门参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力量,形成统一领导、信息畅通、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阿沛·晋源说,教育部门重在发挥前端作用,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着力深化专业结构调整,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网元圣唐娱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宪明认为,在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过程也应该有企业的参与。
“将职业教育和产业化人才培养融为一体,一方面职业教育学校开展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另一方面企业提供培训、实习所需软硬件条件。”孟宪明说, 学生在校考评标准应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合理分配学习、实习时间,并考虑将工作表现纳入学分体系,解决专业细分问题,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更快走向社会。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