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伟大变革 矢志继续奋斗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发布日期:2022-10-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两千两百九十六名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他们肩负着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四百九十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重托,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望。他们中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本文介绍几位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的故事,激励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祖力亚提·司马义:欢迎大家来大美新疆做客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祖力亚提·司马义接受采访。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前举行的“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喀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祖力亚提·司马义表示,深信新疆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欢迎大家到大美新疆做客。

  祖力亚提·司马义生长在新疆。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怀揣建设边疆的信念,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希望把知识的力量传递下去。她对过去10年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同身受,曾多次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向世界讲述真实的新疆,以真相击破那些恶意的谎言和抹黑。

  不久前,祖力亚提·司马义刚从瑞士日内瓦回来,以中国学者的身份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讲述这些年新疆的变化。过去10年,新疆地区年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多,均创历史新高,新疆各族群众平等地享有安全、稳定、发展和进步的幸福生活。“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都只是抽象的数字和概念,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而言,这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祖力亚提·司马义和大家分享了一个长期跟踪调研的例子。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孩,初中毕业后,先在当地的职业学校学习刺绣,之后去了乌鲁木齐的一家服装厂当学徒,现在已经回到家乡创业。在党和国家资金、政策以及技术的支持下,她创办了自己的刺绣厂,带领当地更多的女性绣出多彩人生。

  祖力亚提·司马义从职业的视角观察新疆的变化。过去10年,新疆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丰富着以知识改变命运的动人故事。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新疆孩子走出新疆去求学,越来越多其他省份的学生来到新疆完成学业。在一个学生宿舍,可以有多个民族的同学共学、共居、共乐。

  过去10年,仅从学科建设的变化就能折射出新疆的巨变,比如语言学、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发展大战略把新疆从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凭借独特的资源、产业、地理和人文优势,新疆成为“一带一路”经济带上重要的物流中心和人才集散地。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到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在新疆找到人生的大舞台,祖力亚提·司马义感到十分欣慰。“我将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起,为建设教育强国继续奋斗。我也深信新疆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欢迎大家来大美新疆做客。”

 

廷·巴特尔:让草原更美好,牧民生活更富裕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廷·巴特尔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殷刚摄

  在10月16日举行的“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二十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牧民廷·巴特尔表示,要让草原更美好、牧民生活更富裕。

  廷·巴特尔在嘎查担任了近40年的嘎查书记和嘎查长。很多人问,一个将军的孩子怎么会在牧区一待就是48年?廷·巴特尔19岁来到牧区,到了嘎查以后,看到牧民生活条件很差。当时没有公路,也没有电、没有通信设备。廷·巴特尔有一次出差回来,带了一台收音机。在休息的时间里,全嘎查的牧民都去他那里听收音机。“当时我就想,要扎根草原,同牧民群众一道建设美丽的草原,保护草原生态,让牧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多年后,嘎查修了公路、通了电,建起了手机信号塔。牧民的孩子也陆续出去上学,他们很多都选择大学毕业回到嘎查、回到牧区。在牧区,廷·巴特尔给他们讲应当科技养牧,少养一些,让草原的生态更好、牧民更富裕。很多牧民现在已开始用无人机放牧,在家里的电视上可以看到草场上的牛羊。需要饮水时,他们用手机远程遥控自动提水,打草也已机械化。“这次来开党代会,我特别高兴,也坚定我在草原继续干下去的决心,带领更多的草原牧民保护草原生态,让我们的草原更美好,让牧民的生活更富裕,这就是我的初心。”

 

张锦梅:让绿色成为高原最美底色


在青海省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培育基地内,张锦梅在查看丁香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在海拔2200多米的高原温室内,党的二十大代表、青海省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经常弓着身子,用水壶给胡杨苗浇水。

  胡杨是张锦梅目前攻关繁育的树种之一,也是这位和林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实现“让高原绿起来”的最新研究。扎根高原30多年来,张锦梅潜心培育适生树种,繁育推广播绿高原,践行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2008年,得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的杨树沟还有一片天然青海杨,张锦梅和同事立即动身前往。找到零星散布的青海杨后,张锦梅赶忙做标记、采种条、采花序,连夜将枝条带回西宁。

  采集枝条是第一步,后续要经过3轮无性繁殖扦插,选出优势种苗,再进行区域栽种对比,待成熟开花,才能选出良种。“一切顺利的话至少要8年,开展花粉杂交的有性繁殖,至少还得再等5年。”张锦梅说。

  经历十多年的繁育和比对,张锦梅终于选出“树干通直、生长量大”的青海杨良种,并将杨树育种周期缩短3至5年。

  随后,张锦梅带领团队先后建立三大规模育苗示范基地。育苗生产总规模达到57.3公顷,培育各类花卉苗木品种30余种,年生产各类花卉苗木50余万株、杨树种条100余万根。

  眼下,这批在基地栽植培育的青海杨、青杨雄株良种已在柴达木盆地、西藏阿里等地推广种植,筑起一道道防风固沙、美化高原的“绿色长城”。

  有着26年党龄的张锦梅说,参加党的二十大,她将继续关注种质资源库建设方面的新政策,“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青海丰富的植物资源,开展资源调查、品种收集、适生品种筛选、繁育推广技术等工作,让绿色成为高原最美底色。”

 

许蕾:把化屋村的变化带到北京去

      一年多来,许蕾带领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走上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图为许蕾接受媒体采访。黔西融媒供图

  1989年出生的许蕾是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化屋村党支部书记。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调研时对乡亲们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一年多来,许蕾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走上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化屋村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核心景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村里采取“播绿者获益、损绿者受罚、用绿者付费”机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23处,实现村庄全覆盖;组织队伍常态化开展乌江河面保洁和巡河、禁渔巡查……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化屋村联合周边4个村成立联村党委,通过实施“易地经济”模式,发展黄粑、黄姜、黄牛等“三黄”产业,建成两个日产1000公斤的黄粑厂,种植黄姜400余亩,养殖商品肉牛400头。同时,大力发展苗绣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目前,村里开起了39家农家乐、21家民宿。2021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2021年,化屋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4元,比2012年的2450元翻了近三番。

  二十大召开前夕,许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化屋村考察的时候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我们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带到大会上,带给总书记,给他报告我们的乡村更好了、更美了,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朱有勇: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多科技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朱有勇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在10月16日举行的“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村科技特派员朱有勇表示,将继续扎根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澜沧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曾经是深度的贫困地区。2015年,60岁的朱有勇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员,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他帮助农民用冬闲田种上冬季马铃薯,推广林下中药材,开办农民技能培训班,让农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有收成。

  朱有勇所在的蒿枝坝村脱贫摘帽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大米。但是村里没有水田,只有旱地。针对这个问题,朱有勇成功研发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水稻上山旱地种植,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

  “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1000公斤,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水稻上山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具体实践。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多的科技创新。”

 

杨宁:努力让苗山更美,苗家人更幸福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杨宁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殷刚摄

  在10月16日举行的“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二十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表示,将继续扎根苗寨,努力让苗山更美、苗寨更富,苗家人更幸福。

  2010年,杨宁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江门村是深山里的贫困村,条件非常艰苦。这些年来,杨宁帮村民卖过竹子,带着村民种辣椒、种葛根,但都失败了。村民们质疑她,一个女孩子家家,能做成什么事情?“我很伤心、很难过,哭过好多次。但是,我想我很年轻,摔倒了还可以爬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

  2017年,杨宁带着村民一起种植高山特色稻米。为了让村民放心跟着自己干,杨宁偷偷把家人为她准备的婚房卖了,给村民送去稻谷、鸭苗、鱼苗。那一年,村里迎来大丰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杨宁得到了村民的信任。2020年,她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12年来,江门村人均纯收入翻了10倍,杨宁也从一名大学生变成村民的主心骨。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她颁发奖章。“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将继续扎根苗寨,更加努力让苗山更美、苗寨更富,苗家人更幸福。”

(本报综合)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