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其粉、先闻其香的螺蛳粉。(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浩荡的中国米粉江湖
广西米粉绝对可以占上一席
柳州螺蛳粉,流量担当
酸、辣、鲜、臭调和出令人欲罢不能的滋味
桂林米粉,如桂林山水一样名甲天下
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桂林米粉小店
在广西,米粉有一万种可能
桂林米粉。(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左图:老友粉,汤与料的强强结合。(陆宇堃 摄影)
右图:冬瓜汤粉,各种食材相遇,搭配出特别的味道。(陆宇堃 摄影)
左图:番茄粉。(陆宇堃 摄影)
右图:生活在广西的瑶、侗、苗等民族有悠久的打油茶历史,随着各民族饮食习惯的互相影响,油茶米粉孕育而生。(陆宇堃 摄影)
左图:醋血鸭粉。(陆宇堃 摄影)
右图:卷粉。(陆宇堃 摄影)
生料米粉。(陆宇堃 摄影)
“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粉”
用筷子夹起滑溜溜的米粉
“呲溜”一声吸进嘴里
广西人管这叫“嗦粉”
广西人的一天从早餐的一碗米粉开始,或站或蹲或一把小凳子依然能让食客吃得酣畅淋漓。(陆宇堃 摄影)
从小就爱上米粉。(陆宇堃 摄影)
米粉小店,藏着人间美味。(陆宇堃 摄影)
早在3000多年前
中国西北的先民就用小米做出了米粉,称为“乱积”
传到长江流域后改用大米制作,叫“粲”
秦汉时期叫“糒”,唐时叫“米缆”
元朝时叫“米糷”,明清时期开始叫“米线”
过去,桂林人称米粉为“米面”
传说其先民有许多是在秦始皇征岭南、修灵渠时
从北方迁徙而来的移民
小小的锅烧粉店生意兴隆。(陆宇堃 摄影)
左一:螺蛳粉得名于以螺蛳熬的汤底。(陆宇堃 摄影)
左二、三:酸笋和酸豇豆是广西米粉的灵魂。(陆宇堃 摄影)
广西米粉作为一种饮食形式
蕴含着中华几千年传承的饮食文化
用传统工艺舂米。(中新社记者 唐梦宪 摄影)
桂林市黄关镇龙吟村村民在晾晒米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柳州市一家螺蛳粉企业生产车间。(中新社记者 林馨 摄影)
遍布广西大街小巷的各式米粉里
有汉族的“卤”
侗族、苗族的“酸”
瑶族的“辣”
也包含了壮族传统的稻作文化
在2019首届世界米粉大会米粉专项烹饪大赛上,选手现场烹饪米粉。(中新社发 喻湘泉 摄影)
广西一米粉博物馆内,各式各样的米粉模具吸引市民驻足观看。(中新社记者 俞靖 摄影)
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
广西米粉体现出中国的“和”文化
她是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味蕾记忆
更是传承千年的和谐友爱、兼容并包、美美与共的中国味道
米粉文创作品在2019首届世界米粉大会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展示。(中新社记者 俞靖 摄影)
广西一景区邀请游客品尝米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监制|杨新华
审核|王红文
统筹|刘佳 胡俊 康坤全
编辑|郑英
制作|寇佳羽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