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从“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 王永利 发布日期:2023-07-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着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铭刻下中华文明奔腾向前的壮阔画卷

  稻米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我国的稻作农业起源很早,米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惯,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气质。从6月17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重点项目、大型美食文化探寻节目《中国米食大会》在央视财经频道黄金档播出,透过“一粒米”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为观众奉上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中国稻作农业发展历史悠久。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陆续发现了1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我国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包括水田耕种技术、节气和历法、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与稻作农业息息相关的米食文化传承至今,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不同样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浙江,从融合山海之味的海鲜米豆腐,到传统美食慈城年糕、湖州粽子、梁弄大糕,再到甜苦相依的创新食品咖啡汤圆,米香一如既往,形态千变万化;在广东,人们既喜爱非遗美食禾秆冚珍珠、风味美食“粥底打边炉”,也对“薄如蝉翼、纯白若雪”、米香浓郁的陈村粉钟爱有加;在湖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土家糍粑广受欢迎;在云南,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的米线令人目不暇接;在海南,气鼓鱼粥、港门酸粉、山兰米酒、凤梨海鲜炒饭等特色美食吸引无数食客前来品尝……具有悠久历史的米食文化,发展到当代依然充满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创造力的一个生动注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稻作农业的发展成熟,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古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我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1/5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今天的中国,从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开展“光盘行动”,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一系列有效举措,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着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铭刻下中华文明奔腾向前的壮阔画卷。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在接续奋斗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