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依托“爱心食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小“爱心食堂”如何发挥大作用?“三笔账”是关键。
第一笔:“建设账”
为提升服务质量、降低建设成本,经多方考察研究后,港南区八塘街道高岭村率先与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智能餐厨+即烹食品”运营模式,由扬翔公司提供标准化生产、冷链配送的菜品,村里提供储藏冷柜、智能烹饪餐厨设备、场地和台凳,共同建设“爱心食堂”,充分满足老年人食品质量和个性用餐需求。
港南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农村“爱心食堂”为阵地,通过“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方支持方式,结合各村(社区)实际筹资情况,采取差异化就餐补助,已建成25个“爱心食堂”。“爱心食堂”通过社会捐助、集体补贴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可免费享用爱心餐。
“2023年,港南区在贵港市实现农村老年助餐示范建设先行先试,预计到2025年,港南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为年满60周岁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港南区民政局局长叶伟林说。
第二笔:“团结账”
“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爷爷,我来给你读书!”……随着建设、运营步入正轨,高岭村“爱心食堂”持续拓宽服务范围,与高岭村小学创新探索“教育+志愿服务+爱心食堂”模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每周三是孩子们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一到周三,高岭村“爱心食堂”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港南区整合各类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在“爱心食堂”设置了棋牌、阅读等功能区,精心打造集宣教、娱乐、便民于一体的“一站式”多功能食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各方面,多角度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阵地为纽带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港南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陈炯然介绍,2023年以来,港南区依托“爱心食堂”,累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等服务活动300多场(次);发挥“近邻”优势,开展留守、空巢、孤寡等特殊困难老人巡访关爱活动52次,持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笔:“发展账”
2023年春节前后,因荸荠市场价格下跌严重,荸荠种植户面临无利润甚至亏本风险。扬翔公司经过考察和质量检测,与高岭村达成合作,专门研制推出一款猪肉荸荠饺子,月销售记录6万多包,销售额超百万元,成为村企合作的典范。
高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智翔介绍,高岭村利用“爱心食堂”运营契机,做足“土特产”文章,通过第一书记“美食分享+视频带货”模式,打造“高岭土货”品牌助农增收,推出富硒玉米须茶、香蕉脆皮、菊花蜂蜜冰糖等系列产品,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为“爱心食堂”运营筹集经费。2023年,高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5.2万元,同比增长约12倍。
港南区还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构建产业开发联结机制,探索村企合作、产研融合发展新路径,实现“爱心食堂”自我“造血”循环,夯实长效运行基础。港南区委书记陶建全表示,港南区将不断优化运营机制,让“爱心食堂”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弘扬中华文化的“大阵地”,为建设富美康寿现代化新港南作贡献。
(编辑:江毓芝)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