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华硕e创公益影像单元中,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牵头,该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地理科学学部联合制作的原创纪录短片《风向西北》,斩获一等荣誉。
《风向西北》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视角,展现了该校地理科学学部教师数十年坚守青藏高原开展野外科学研究,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守护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
“从未想过自己科研过程中,与藏族阿哥阿姐公保才布腾和达力卓玛一家人的故事能以影像的形式被记录,非常有幸。”《风向西北》主人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工程师胡广荣说。
从到青海湖流域做科研之初,公保才布腾和达力卓玛就给予胡广荣悉心照顾与关怀,让他在这片陌生的土地感受到家的温暖。
《风向西北》另一位主人公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周宣汝。刚刚步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时,她就时常在想:“那些安放在遥远青藏高原的地理学仪器,究竟能为现实世界带来什么?我对研究的意义既充满期待,又有些迷茫。”
直到周宣汝的双脚真正踏上青海湖流域这片土地,“当我亲眼看见牧民帮助我们看护地理学仪器,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与接纳,以及离别时的不舍和眼眶的泪水,我开始理解仪器背后的意义与责任。”在地球第三极的土地上,周宣汝不仅收获了珍贵的科研数据,也拥有了远方的“家人”。
“拍摄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来说是个抽象概念。当我看到胡老师与牧民重逢时的拥抱,看到周宣汝在草原上与藏族少年畅聊未来,我突然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温暖的连接中。”《风向西北》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杨柳感触颇深,“镜头不仅记录了别人的故事,更让我明晰了自己作为青年创作者的使命——用影像凝聚人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短片用真实细节勾勒出“亚洲水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传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内涵,彰显了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践行时代责任的使命担当。青年一代在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真实故事中,感受到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并从中领悟投身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夏牧场拍摄时,当地群众像迎接家人般招待第一次到访的摄制组。这种真实的情感流动,让‘铸牢’成为了融入生活肌理的自然表达。”《风向西北》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喻溟说。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重要思想,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2022年至今,该校党委统战部联合学工部、校团委、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等部门,连续组织青年学子深入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区,通过实地调研、支教服务、宣讲传播等形式,有形有感有效厚植师生家国情怀。此次获奖的纪录短片《风向西北》,正是积极探索教育工作的可视化载体成果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说:“当镜头对准各族群众紧握的双手、共同迈向幸福生活的脚步,冰冷的仪器有了温度,抽象的生态保护有了故事,这是对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一代代地理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初心。”
“我相信,我们青海湖生态水文课题组与当地阿哥阿姐之间的情谊,会像三江源的河水一样永远流淌下去。”胡广荣对未来充满希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