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阿思里别克:做牧民永远信赖的“移动110”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芦胜磊 文/图 发布日期:2025-05-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六月春天到,八月雪花飘;一年四季风,天天穿棉袄。”这是地处中哈边境的卡昝河谷的真实写照。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博州边境管理支队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卡昝河边境警务站,就设在这个河谷。多年来,警务站的民辅警们倾力守护着当地各族牧民的生产生活,并同牧民一道,共同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

  2014年,26岁的哈萨克族青年阿思里别克来到武警博州边防支队道浪特边防派出所工作。他担任过卡昝河边境警务站站长,如今是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11年来,他和各族民警、辅警、护边员并肩战斗,将青春和热血融入卡昝河谷,为辖区居民平安保驾护航。今年五四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5个民族兄弟一起扎下根

  阿思里别克自幼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牧区长大,和边防武警接触较多,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一粒当兵的种子。

  2009年,阿思里别克入伍成为一名边防武警战士,先在阿勒泰地区服役,后上了军校,2014年毕业后被分配回博州。2015年,他来到平均海拔3000米的卡昝河戍边。

  当时的卡昝河边境警务站只有4间房,总面积80平方米,来自5个民族的十几名同事挤在一起工作、生活。刚到时,阿思里别克明显感到气候不适、水土不服,经常喉咙干涩、流鼻血。

  “用电看天、吃水看河;一到风雪天气,屋外刮大风,屋内刮小风,到了冬天还经常伴有‘风吹雪’。”阿思里别克说,对于驻守在这里的民警来说,呼啸的风声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心里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2015年3月25日,警务站组织民辅警到第一代边防哨所营房参观。当看见上世纪60年代建起的被称作“地窝子”的营房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在一个仅有一人多高、不到8平方米的深坑,上面覆盖着草、秸秆和泥土,床铺用羊粪堆积而成,不保暖、不防风,盖着雪、破着洞……这些在电影里才有的情景,真实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卡昝河边境警务站马巡分队在边境一线巡逻踏查。

  “老一代边防人与大风冰雪斗、与蛇虫鼠蚁斗、与寂寞孤苦斗,毅然决然戍守边关。我们的80平方米与他们的8平方米相比,还有什么可退缩的?”阿思里别克说,从那以后,他坚定了守边的决心。

  “前方是界碑,身后是祖国。”阿思里别克和警务站的同事一起,用双脚丈量着卡昝河谷的边境线,足迹遍布每一条沟壑、每一个山口、每一座山峰。

  从警务站到界碑,直线距离21公里,但真正要走到近前,得翻过山头、穿过隘口、跨过冰河,骑马巡边来回得一天。这样的巡边路,阿思里别克一走就是10年,总里程12万余公里,累计清山踏查630余次,破获各类案件200余起,被牧民亲切地称为“边境线上的移动110”。

  “有什么事,找他一定能办成”

  2016年6月的一天,一个牧民的20多只羊不慎掉进卡昝河中。从耸峙的雪山间流出的卡昝河水,即使在夏天,温度也不到10℃。阿思里别克毫不犹豫,带领3名护边员跳进冰冷的河水,追赶了两公里,把一只只羊全部救上岸。

  在他的手机里,有300多个辖区群众的电话号码,附近牧民有急事、难事都愿意来找他帮忙。

  阿思里别克(左)帮助冬季转场牧民搬运牲畜所需越冬草料。

  卡昝河谷不仅是当地牧民的夏牧场,也是相邻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牧民的“冬窝子”。入冬后,这里只有3户牧民放牧,海沙尔就是其中一员。他说:“阿思里别克是我们牧民家里的常客。有什么事情,找他一定能办成。”

  2022年10月,海沙尔发现自家的羊身上长了虫子,赶紧和附近两户牧民联系,发现邻居家的羊也长了虫子。牧民们都知道,一到春秋两季,羊生了虫子,通过洗药浴就能治好。可让海沙尔和邻居发愁的是,他们共有近2000只羊,咋洗得过来?

  无奈之下,海沙尔向阿思里别克求助。很快,阿思里别克带着5名辅警赶来,挖坑、给羊泡药浴,忙活了一天,解决了牧民们的后顾之忧。

  阿思里别克还会给牲畜看病。有一次,他接到牧民加克皮努尔打来的电话:“我家的马连续几天不吃草了,现在站都站不起来了,你快来看看吧。”

  阿思里别克立即赶到加克皮努尔家,仔细查看马的情况后初步判断,这匹马可能是因为感冒引起了肺炎。他拨通视频电话,和温泉县的一名兽医联系。通过视频会诊,兽医肯定了阿思里别克的判断,并开好药让人带到牧区,由阿思里别克为马进行了注射。很快,这匹马恢复了健康。

  “我遇到‘风吹雪’了,车辆陷入积雪出不来。”“我摔倒了,很严重,流了很多血。”……多年来,像这样的求助电话,阿思里别克接了无数个。每次接到牧民电话,无论情境多么危险,他都会第一时间组织民辅警前往现场,为牧民排忧解难。

  “牧民们的信任,是我们坚守边境一线的强大动力。”阿思里别克说,在他心里,生活在卡昝河谷的牧民,早已成为他的亲人,“为守护亲人们的平安,我们义无反顾、无所畏惧。”

  一封道别信,留下有心人

  远离市区的卡昝河谷,牧民生活设施水平相对落后。为了给牧民提供便利,阿思里别克想方设法,将警务站打造成偏远边境的“生活服务站”。十余年来,他和同事们累计帮助边民解决各类困难3800余件,送医送药400余次,资助受灾牧民6万余元,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万余元。

  2021年7月,阿思里别克接受组织安排,将要调离卡昝河警务站,回到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工作。辖区牧民纷纷前来警务站道别,45名牧民给他送来一封联名信,希望他回到派出所后照顾好身体,有时间多回来看望大家。

  读到这封信,阿思里别克泪流满面。他放不下脚下这片走过无数次的土地,更牵挂着这里胜似亲人的牧民。思考再三后,他向组织递交了继续留在卡昝河的申请书。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警务站的民辅警们换了一批又一批,阿思里别克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新人们讲述老一辈守边护边的故事。

  “我也曾经想过离开这里……”警务站的“95”后民警刘航说。阿思里别克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带着他参观老一辈守边战士的哨所营房,给他讲几代人坚守边防的故事,让刘航对戍边有了新的认识。

  从风雪巡边路到牧民毡房,从危急救援到日常坚守,阿思里别克坚实的脚步,在卡昝河谷刻画出最美的青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新疆青年五四奖章”等一系列荣誉,是对阿思里别克的肯定。

  阿思里别克(中)为界碑描红。

  “荣誉属于所有戍边青年!”阿思里别克说,“尽管巡边之路充满坎坷,可是每当看到界碑那一刻,大家心中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边境线,用热血守护万家安宁,做牧民永远信赖的‘移动110’!”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