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东北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的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三个民族,过去生活以渔猎和牧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些民族加快生产转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今天,这些民族又一次面临发展的机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如何抓住机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带着这个课题,蛇年春节前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佳木斯大学调研组一行8人历时6天,跨越2000公里,在内蒙古、黑龙江两省3个民族聚居地进行了田野调查。
讲好“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大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魏书·序纪》记载:“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距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约10公里的嘎仙洞,是鲜卑民族拓跋氏的发祥地。
调研组与鄂温克族农户交流。
公元1世纪,拓跋鲜卑从嘎仙洞出发,一路南迁,历经九难八阻,进入内蒙古黄河流域地区。公元386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定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史称北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结束了西晋以来长达百年的战乱,统一中国北方。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洛阳,开启了一次全面汉化改革运动。拓跋鲜卑学习中原文化、儒家思想,使其与自身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趋于安定和繁荣,为其后隋朝重建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也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
时间回到公元443年,为感念先祖,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来到先帝旧墟石室——嘎仙洞祭祖,并刻凿祝文于此。时隔千载,嘎仙洞默默守望着这片山岭,洞内祝文犹在,鲜卑民族却已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如今,与鲜卑民族有着血统关联的鄂伦春族依旧守候在这里,繁衍生息,续写新的辉煌。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达斡尔等在内的东北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同样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调研组收集到“一条马绳”的故事。
1763年,为抵抗沙俄的侵略,清廷征调达斡尔、鄂温克族官兵各500名戍边新疆伊犁。达斡尔族郭傅勒家两兄弟因此面临诀别。母亲含泪将一条马绳斩断,分给两兄弟,以待日后凭此相认。谁知这一走就是二百多年。关山难越,割不断浓浓的血脉情深。1985年,当年戍边新疆的达斡尔族后人回到出发地寻亲,当两段马绳合二为一的那一刻,泪水如滔滔嫩江水倾泻而下……
翻开历史的画卷,骁勇善战的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的泛称指代)兵平叛乱、战沙俄,为维护国家大一统和边疆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条马绳”的故事便是那段铁血岁月的温情印证。
站在嘎仙洞旁,驻足嫩江之滨,穿越千年风云,调研组在探寻中深深地思考。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讲好“五个共同”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何以中国”,是民族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生生不息的历史基石。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果说文物古迹是凝固的历史,那么,传承与发展则是让这部历史活态呈现的钥匙。历史上,索伦有“先锋、射手”之意,“索伦骑射甲天下”美名远扬。如今,这一古老技艺被鄂伦春族传承下来。
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射击射箭运动训练中心,青少年射箭班开班式刚刚结束,年逾六旬的鄂伦春族老人吴玲芝张弓搭箭,30米开外的距离,10余个箭镞接连带风而驰,箭箭命中靶心。射毕,气定神闲。
鄂伦春族老人吴玲芝练习射箭。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佳木斯大学调研组提供)
“射箭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练习射箭讲究‘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不仅强身健体,还能锤炼人的心性。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喜欢射箭。”一旁的射箭教练张林刚介绍道。
调研组成员一边学习射箭技艺,一边讨论起来——
“可以尝试把射箭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既能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能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崔性赫说。
“三江平原稻草资源丰富,射箭技艺的普及,可以拉动以稻草为原料的箭靶制作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于善波说。
从古老的狩猎技艺到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利器,再到全民热爱的体育运动,如今,射击射箭不仅是一项竞技项目,更成为了北疆文化的鲜明标识。来自全国各地的射箭爱好者因热爱相聚在一起,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五个认同”。
拿柞树枝干做简易球杆、在国际赛场接连突破……被誉为“曲棍球之乡”的莫力达瓦旗,见证着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碰撞,也凝聚着建设体育强国的奋进力量。
在莫旗曲棍球训练基地,运动员们正在紧张地集训,备战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赛场内,年轻的运动员们迅疾如飞,球棒碰撞噼啪作响。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传承好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莫旗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子,从小学到大学,建立了一整套培养培训体系,让这一古老体育项目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在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每年6月18日,大家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共同庆祝鄂温克族的传统的节日——瑟宾节。许多被列入非遗的传统体育项目和音乐舞蹈在节日里集中展现,在活化中得以传承。在当地校园,国家级非遗“抢枢”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索伦村,调研组一行走进农户家里,溯源头、话传统、谈当下,深入了解迟子建笔下《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的过去与现在。
“与迟子建笔下和驯鹿相依为伴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有所不同,居住在嫩江流域的鄂温克族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并在与其他民族长期的交融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风俗。目前,这些传统文化大都被传承下来。”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会长涂亚君介绍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经过走访,调研组更加明晰: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冰雪为媒,实现高质量发展
1月,正是我国北方气象上最冷的时节,“尔滨”冰雪旅游却热火朝天。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鄂伦春等北方民族常年以雪为居、与冰为伴,如何将“尔滨”热带来的效应向周边辐射,将“冷资源”转化为“热能量”,利用冰雪资源开发旅游,进而带动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族聚居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与三地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的座谈会上,调研组在对3个民族聚居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深入交流。
“延伸射箭射击链条,将滑雪与射箭融合,引入精品赛事,打造冰雪+体育、冰雪+赛事。”
“以鄂伦春伊萨仁冰雪节会为契机,拓展旅游空间和项目,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留住客人。”
“利用先人的抗寒智慧,开发防寒服装和装备,形成产业。”
“做强曲棍球,不仅要筑巢引凤,承接各级赛事,更要打造成体验项目,让民族传统体育可亲可感。”
“发展冰雪旅游要分阶段、主题化,开展冬钓、冬泳、滑雪、赛马等群众性冰雪娱乐项目,一年一个主题,渐次开展,让旅游由‘夏季热’变成‘冬季暖’。”
“文创产品要避免同质化倾向,挖掘内在特色,打造文创艺术精品。”
……
思想在碰撞中升华,汇成了促进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族聚居地冰雪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举措。目前,调研组正在根据调研情况,结合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分析研究,起草三地调研报告,为三地发展冰雪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次田野调查,我们在常规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对东北3个民族聚居地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考察,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更好促进当地的发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委会主任邱洪斌表示。
【该研究成果为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智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机制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4BTY113)项目阶段性成果。】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