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请收下,这“泼”天的欢乐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吴彦竹 杨杨 发布日期:2025-04-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当谷雨的雷公在江南屋檐擂响小鼓之前,傣家竹楼的泼水声已汇聚成欢乐的海洋……

  4月13日至15日期间,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如约而至。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们把象征吉祥、幸福的水慷慨地“泼”给对方,“泼水狂欢”模式达到“滇”峰

  与此同时,放高升、赶摆、象脚舞、孔雀舞、赛龙舟等民俗项目也在各地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很多人可能会疑问,“泼水”为何会成为一种节日?“泼”水的时候又有哪些讲究?“道中华”在这里为您一一揭秘。

图片

  ▲各民族欢度泼水节。(Ai制图)

 

  (一)以“水”之名泼洒幸福

  早在汉代,我们的老祖宗就玩起了“水边嘉年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上巳节”。这个节日从诞生起就与结缘: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洗濯身体、去垢除疾,即“祓除畔浴”。

  这个节日最初是在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魏晋时期固定于每年三月初三“开趴”!在这天的聚会上,发展出“曲水流觞”“曲水会”等多样“曲风”。

图片

  ▲湖南长沙石燕湖边,一群大学生身着汉服,再现上巳节水边“祓禊”的习俗。(图片来源:中新网)

  上巳节虽然与“水”相关,但要说对“水”的喜爱发挥到极致,还要首推泼水节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康比迈”,意为傣历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图片

  ▲“泼”水就是把吉祥、幸福的水奉献给对方。(图片来源:德宏文旅)

  泼水节一般历时3天。第一天为送旧,类似于农历除夕,家家大扫除,置办年货,准备送旧迎新。第二天的主要活动是泼水,相互祝福吉祥如意;第三天举行拜年、泼水、堆沙、浴佛、滴水等活动。

  同样是春天的节日,同样与“水”结缘,“三月三”与泼水节,以“水”为媒,净化身心,传递祝福,将幸福之水泼洒在人们的心中

图片

  ▲海南三亚市红色娘子军景区开启“三月三”黎苗泼水狂欢季。(图片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二)泼水节,

  远不止“泼水”这么简单

  泼水节在每年4月13日至15日,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的节日。 

图片

  ▲傣族泼水节。(道中华 制图)

  ▲盈江县德昂族泼水节的“象鼓舞”展演活动。每逢泼水节,在德宏州“大泼三天,小泼七天”的传统中,傣族和德昂族群众尽情享受民族文化的“拼盘”盛宴。(图片来源:“美丽盈江”微信公众号)

图片

  ▲陇川县阿昌族与傣族、德昂族泼水节的“嘎伴光”大联欢民俗活动。阿昌族的“泼水节”起源于“英雄李良为保护村庄,从金沙江中挑水灭火”的传说,村民为纪念他,约定每年举行泼水仪式。(图片来源:“目瑙纵歌之乡陇川”微信公众号)

图片

  ▲陇川县布朗族泼水节的“糯米粑粑”美食活动。(图片来源:“掌上德宏”微信公众号)

  最令人难忘的一次泼水节,发生在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访问缅甸时,适逢泼水节。他欣然接受缅甸总理吴努的建议,身着缅甸传统服装、手持银碗,与当地民众热情互动,尽情泼水。

  泼水节上,周总理说,“水是吉祥物,浇得越多越吉祥幸福。这时的水,每一滴都是热的,我一点不觉得冷!”话语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至今仍被各国人民传颂。

  周恩来总理以平等待人、尊重异国文化的姿态,成功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成为国际友好交往史上的典范。在周总理身上,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上善若水”的美德。他的风范与智慧,值得当今某些大国认真学习。

图片

  ▲1960年4月,访缅期间身穿缅服参加泼水节的周恩来总理。(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微信公众号)

  1961年4月13日至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又在云南西双版纳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庆傣历新年节,并参加了泼水活动,数万群众载歌载舞,尽情狂欢,成为西双版纳人民永恒的记忆

图片

  ▲1961年4月15日,缅甸总理吴努和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王纯德摄。(图片来源:西双版纳发布)

 

  (三)水脉奔涌,川流越千年

  从古至今,,以其灵动的流淌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地理密码。水文化,本身就承载着柔韧、不息等丰富内涵。

  黄河“几”字弯画出华夏文明早期的农耕辉煌,长江“黄金水道”见证着南方经济的繁荣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水”这位“造型师”为中华文明织就经纬线,不断加固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图片

  ▲黄河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道家“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箴言与儒家“智者乐水”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以水为纽带的“天人合一”哲学坐标,也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融提供包容并蓄的思想基础。

  郦道元《水经注》中说:“水德含和,变通在我”,这种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水”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治理智慧和文化认同,至今仍是东方智慧的独特贡献。

  水,也蕴藏着人生的答案。屈原“沧浪之水”的叩问、李白“银河倾泻”的狂想、苏轼“大江东去”的咏叹,让人们在探寻人生抉择与意义的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广博。

图片

  ▲《水经注》。(图片来源:云南水利)

  源远流长的水文化映射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历史上,古人将水视为流动的智慧和生存的样态,而在今天,各民族对水文化的传承,也让民族交融的乐章在中华大地上奏响得更加激昂!

  你参加过泼水节吗?

  有哪些有趣的经历与我们分享?

  如果还没亲身体验过

  此刻的你

  是否也已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凉与欢乐?

  快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泼水节故事或期待吧!

  【小贴士】

  参加泼水节记得给手机套防水袋

  穿速干衣,带好换洗衣物~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作者简介:吴彦竹,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团队培育项目《汉藏羌彝走廊道教与民间信仰共生交融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4GTT-TD04)、西南民族大学2023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栖居视角下青藏高原东缘文化生态的“地志”研究》(项目编号:YCBS2023013)阶段性成果)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