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应召到天池哨所巡逻守边——这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站在哨所前一眼望过去,就是祖国边境连绵起伏的大山,非常险峻。在我眼中,这里是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边境,是我决心要奋斗一生的地方。”2024年1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平孟镇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长凌尚前,讲述了他带领哨兵们“守国门、守家门”的戍边故事。
44年如一日,凌尚前与界碑为伴、以哨所为家,坚守山林、为祖国守边防。尽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始终用无限忠诚和实际行动,激励各族群众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和领土意识,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无悔的选择——
“我愿做一棵‘守边树’,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凌尚前是平孟镇弄汤村人,他家距离边境不到1公里。1981年3月,刚刚过完18岁生日的凌尚前来到天池国防民兵哨所,成为一名守边民兵。
“守护山河,人人有责,没有国,哪有家?”凌尚前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保家卫国作贡献。”
凌尚前在林间山路上巡逻。郑涵月摄
哨所建在海拔约1000米的石山腰上,当时一片荒凉,物资十分短缺。
“刚开始没有电、没有水、没有路,只有石头搭建的一间宿舍和一间伙房。”凌尚前说,需要用水时,凌尚前和民兵们就轮流去2公里外挑水;没有电,他们就上山砍柴煮饭,用煤油灯来照明看书。
后来,哨员们自己铺水管、拉电线,在石头林里开出一亩多的菜地,挖出一口小小的鱼塘,建起了鸡舍、猪圈,种上了青菜、养了鸡和猪,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我们在边境线上巡逻,杂草树木太茂密,就用镰刀削掉草堆、砍掉树藤,硬生生地踏出一条巡边路。”凌尚前说。夏天,大山里热得像蒸笼,晚上蚊虫叮咬,常常无法入睡;冬天,寒风刺骨,像刀割一样。但在哨兵眼中,巡边的小道就是他们的战场。从上哨开始,捍卫国土安全、守护边疆安宁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使命。
在一次巡逻途中,一个战友因踩中地雷而牺牲,年仅23岁;还有一次,凌尚前被深山里的毒蛇咬伤,晕过去一天一夜,左手无名指至今无法弯曲;一个下雨天,一名哨员巡逻时不小心滑倒,凌尚前伸手去拉,结果脚底一滑,两人一起滚下山坡,所幸被一棵大树卡住,而大树下面就是几十米深的悬崖……
艰苦的巡边条件,凌尚前和哨兵们早已习以为常。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焰,一路支撑着他前行。“祖国领土的完整,是我人生最大的‘完整’。在这座小小的边疆哨所,我愿做一棵‘守边树’,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凌尚前说。
不倒的界碑——
“只有山上的家安稳,才有山下的家安宁”
40多年来,哨所的哨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凌尚前就像一块屹立不倒的界碑,默默地扎根边疆、守护边疆。
“守国门就是守家门。自己的家,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这条巡边小道是各族同胞安居乐业的保障线,也是守护他们幸福平安的盾牌。”凌尚前说。
11块界碑、8公里边境线,无论走过多少次,神圣感始终激荡在凌尚前的心中。“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一点不能少,一寸也不能让。”
有一次,邻国在某号界碑拓宽巡逻路,推倒了一棵界竹,越过我国边界0.5米。凌尚前发现后,当即带领哨员前去处理,依据相关法律条款与邻国有关部门交涉,让邻国及时回填改造了道路。
“这更让我坚信,哨所虽小,使命重大,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一时一刻都懈怠不得。”凌尚前说。多年来,他妥善处置边情百余起,上报边情信息2000多条,协助查获走私案件、堵截盗伐盗猎上百次,将守土尽责的誓言笃行在脚印里,确保国土一寸不少。
“哨所再小也要有人守,边境线再长也要有人走。”凌尚前以界碑为伴、以哨所为家,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着“戍边人”对祖国和边防事业的无限忠诚。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平孟镇两次从国防民兵哨所招录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第一次,凌尚前把指标让给了哨所另一名同志;第二次,他走上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岗位不久,发现哨所其他同志先后离开外出务工,他又回到了哨所。
由于长期住在哨所,凌尚前很少有时间照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微薄的工资常常入不敷出。看着身边的人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而丈夫却执意留在哨所,凌尚前的妻子黎兰新心中曾充满疑惑。
如今,黎兰新不仅理解了丈夫,还搬到哨所成为一名哨员。与丈夫并肩作战、共守边防,她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
“我有两个家,山上是大家、是国家,山下是小家、是自家。只有山上的家安稳,才有山下的家安宁。”凌尚前说。
为了带出素质过硬的优秀民兵队伍,凌尚前始终按照军人的标准以身作则,为哨所制定了严明的纪律,在训练哨员时严“抠”细训。他所带领的队伍,曾多次在民兵比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带头的模范——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哨所,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
戍守边防44年来,凌尚前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得过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广西“敬业道德模范”“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还曾荣登“中国好人榜”。
凌尚前讲述巡边故事。郑涵月摄
凌尚前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哨所建设、助民帮困、强化边民国防意识等方面积极担当作为,为巩固防区边境稳定付出无数心血,还积极带领村民开挖水渠、建设地头水柜、修整房前屋后,共同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
在凌尚前的感召下,许多边民主动申请加入哨员行列,“一村一连、一户一哨、一民一兵”的好传统得以传承。每到征兵季,凌尚前都会配合武装部干部走遍哨所附近4个村40个屯,挨家挨户作动员,用自身的经历和故事,激发年轻人踊跃参军、支持国防事业的热情。
“无论我们村发生什么大小事情,凌哨长总是带领哨员们伸出援助之手。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坚守边境线、守护好家园,大家都很敬佩他。我们要以他为榜样,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平孟镇孟达村村民黄海金深有感触地说。
凌尚前所坚守的天池哨所,在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14年被挂牌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哨所累计接待各类参观、研学团体1500余批次。凌尚前更是积极投身于“学习身边榜样”活动中,与4个边境乡镇共同设立了94个“尚前先锋哨”,创建党员先锋岗308个,激励全县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守边、强边、固边工作,共同筑牢祖国南疆安全稳定屏障。
“在我们这里,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哨所,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会在这条边境线上一直巡逻下去。”这是凌尚前在宣传教育活动中常说的话,“我将铭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带领哨兵们坚定听党指挥、感恩党的培育、紧跟党的步伐,共同守卫好祖国的南大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