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儿住了10多年,社区真把各族同胞当家人一样看待,我感到非常温暖。”75岁的回族张奶奶家中新装了坐便器,生活更方便了,她逢人便夸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贴心。
多年前,张奶奶与老伴来到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翰岭社区定居。随着年龄增大,子女又不常在身边,生活中的不便愈发增多。在翰岭社区实施的适老化改造项目中,社区为她配置了坐便器、轮椅、小夜灯等设备。
翰岭社区居住着汉、回、壮、维吾尔等20多个民族的居民。近年来,社区以“嵌入式”服务织就融合纽带,促进各族居民“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发展强”,让“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温暖了各族居民的心。
夫妻同心结出“致富果”
马小军,一个离开甘肃老家20多年的回族汉子,如今自称“老深圳人”。
上世纪90年代,马小军怀揣梦想来到深圳打拼,在饭馆里学做拉面、烤羊肉串,学成之后在翰岭社区摆摊经营。凭借着好手艺,生意越发红火,他便租下一间20平方米的门面房,开起了烧烤店。
距离马小军的烧烤店不远处,是来自福建的汉族姑娘罗巧珍开的小吃店。两人相识相恋,最后结为夫妻。
得知马小军夫妇计划扩大门店规模、谋求更好的发展,社区工作人员不仅积极协助他们找门面、登记营业执照,还推荐他们去参加创业培训。
如今,夫妻俩创办的餐厅已成为福田区的网红美食打卡地,规模扩大至800平方米。马小军夫妇带领店里的60名各族员工,共同书写着年营业额1400万元的传奇。
“得益于社区的帮扶,我们在这里创了业、安了家,日子越过越红火。”马小军说。除经营好餐厅外,他还常常受邀参加街道开展的美食节,与餐饮业同行交流,不断提升餐厅服务水平和标准化运营水平。他本人也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每年都邀请环卫工人一起,品尝属于翰岭“新家”的“大团结年夜饭”。
爱心送来温暖与关怀
“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富虹子的座右铭。2007年迁居翰岭社区后,这位来自东北的满族同胞就成了社区的“移动服务站”。在各项志愿服务中,总能见到她奔波忙碌的身影,听到她爽朗的笑声。
垃圾分类政策试行期间,炎炎烈日下,富虹子化身垃圾分类指导员,积极参与街道办和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培训宣讲。平日里,她是晨曦和夜幕中的交通协管员,为学生和居民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恒心工坊”是翰岭社区推出的公益品牌项目,将各族居民聚在一起,制作特色非遗手工艺品,义卖所得资金一部分用于社区关爱基金,帮助困难群众。富虹子不光是“恒心工坊”的非遗传承人,还常常随着“恒心工坊”探访队伍,深入社区的困难家庭、残障人士等群体,送去关怀与关爱。
“咱们就得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富虹子常说,“我们只是付出了一点点,却能让别人更加方便,环境更加美丽,社会更加和谐。”
以乡音传递法治温度
翰岭社区有一支由汉、回、壮、满等多民族律师组成的队伍——“心连心”民族团结法律服务团。在这个团队里,大家用不同的方言,讲述着同一个“家”的故事。
“‘心连心’服务团,就是我们的‘解忧杂货铺’。”居民们对这支队伍赞誉有加。
在服务团中,“90后”回族青年白玄拥有“业主+律师+党员”多重身份。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深圳工作,并定居在翰岭社区,家庭和谐、事业有成。白玄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定期定点为基层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和公益法律服务,举办普法讲座,调解矛盾纠纷,刚性的法律条文在他的口中饱含温情。
……
从马小军餐厅飘香的“融合菜”,到富虹子手中的“石榴籽”绣品,再到白玄的温情普法……在翰岭社区,民族团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发生在万家灯火里的温暖故事。在深圳这座开放包容的超大城市里,翰岭社区各族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回答:何处可为乡?心安即是家。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