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河文化,促进宁夏高质量发展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陈育宁 发布日期:2023-06-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和“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黄河文化内涵的总思路。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之一。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黄河宁夏银川段。新华社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黄河流经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各具特点,所呈现的地域文化表现形态、内涵和特征也有所不同。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山舒水缓,平川沃野,引黄灌溉条件得天独厚。有贺兰山为屏障,具有宜耕、宜牧、宜居的环境,又傍历史上的丝路通道和南北民族交汇之地,人流、物流频繁,为黄河资源开发打下了基础。从秦汉开始,宁夏平原历来是戍军屯田的主要地区,大量移民带来中原农耕技术,在宁夏平原开渠引水,灌溉农业得到普遍发展。历朝历代都继承这一传统,灌溉农业成为宁夏平原的主业,在荒漠包围之中,造就了一片经久不衰的绿洲。绿洲的出现,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也深深地影响和吸引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于“大一统”局面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以农耕业为主干,以利用黄河资源为核心,以多民族共建家园为内涵,是宁夏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文化,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黄河水文化与农耕文化高度融合。黄河水文化是指人们对黄河水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及保护的知识等;农耕文化是指人们对农耕生产的认识、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以及农耕技术、工具的创造发明等。这两种文化在宁夏高度融合,形成了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长久传承,广泛应用,不断丰富。这两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不仅指导和推动了黄河灌区的建设,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善于利用黄河水和水利设施进行农耕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延续千年的引黄灌溉农业典范。

  

  在位于黄河岸边的宁夏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游客采摘葡萄。 新华社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秦汉开发引黄灌区,宁夏生态环境面貌开始发生根本改变。持续的移民和屯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也形成了顺应自然经营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容纳人口的同时,扩展灌区土地,人地关系保持着基本协调的局面,在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承载力持续提高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生态平衡,最终形成了宁夏引黄灌区这块绿洲。如果没有这块绿洲,环绕四周的三大沙漠就会连成一片,后果不堪设想。在贺兰山的庇护下,这块绿洲不断发展,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人们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与黄河结成友善关系至关重要。这一观念在宁夏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呵护黄河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创造了许多保护黄河的有效措施,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良好局面。

  民族融合共建家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民族融合是宁夏的优良传统。从先秦戎族进入宁夏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就不断进入宁夏平原,他们将草原游牧文化带入宁夏的同时,很快接受了有更大利益的灌溉农业,渐渐由牧转农,继而定居务农,成为开发灌区的新成员,有许多融入汉族之中。唐代是各民族融合的又一高峰期,这个时期朝廷实施羁縻府州政策,安置内附的少数民族部众,宁夏平原也是设置羁縻府州的主要地区之一。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到灵州(今吴忠利通区),接受铁勒、回纥等少数民族部众的归附,并妥善安置他们,少数民族部众共呼唐太宗为“天可汗”。有统计说,清代以前,宁夏地区曾有20多个民族定居繁衍。无论哪个民族、通过什么途径移民于此,他们都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基础,顺势而为,承续农耕。他们都意识到黄河之利的重要性。可以说,各民族共同保护了黄河,共同开发了黄河,共同经营了黄河。各民族无论如何发展变迁,都曾凭借黄河之利,凭借宁夏平原这个舞台,相互吸收,不断壮大,共同为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贡献了力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先后建成青铜峡水利枢纽、固海扬水工程、盐环定扬黄工程、扶贫扬黄灌溉、沙坡头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以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并将黄河水引入宁南干旱地区,引黄灌溉面积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加了4倍多。2017年,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宣布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

  在沿黄9个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就是宁夏。宁夏的5个地级市中,4个都是沿黄分布。黄河虽未流经固原市,但引水工程已使黄河水流向南部山区高地。沿黄地区集中了全区66%的人口、80%的城镇,78%的人口喝的是黄河水。目前宁夏黄河流域面积约8600平方公里,总灌溉面积达800多万亩。宁夏引黄灌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区总量的4/5,沿黄地区创造了全区90%的经济总量。

  黄河不仅是宁夏发展的基础和出路,也是宁夏服务全国大局的着眼点。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担负起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赓续历史文脉,凝聚各民族力量,让古老的塞上江南焕发青春,让“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名片更加亮丽。

  (作者系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