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来,将社区作为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的重要阵地,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和贴心周到的服务,广泛凝聚人心,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心手相连,共同建设和谐幸福美好家园。
包头市昆都仑区黄河西路街道友谊十九社区剪纸队成员正在制作剪纸作品《56个民族大团结》。
赓续民族团结优良传统
包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卷,昭君出塞、走西口、“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传承至今,深深烙印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中。
作为包钢集团职工家属区,包头市昆都仑区黄河西路街道友谊十九社区见证了无数建设者的奋斗历程。该社区居住着汉、蒙古、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的居民,他们的父辈大多是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包钢建设者。
如今,该社区将废弃锅炉房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82米高的烟囱上,“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彩绘生动再现了当年全国各地支援包钢建设的火热场景。
68岁的社区居民刘先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满是感慨:“那时候条件艰苦,大家一起战风沙、斗严寒,为了建设包钢,没有一个人喊累。现在看到这烟囱上的彩绘,就会想起那些年一起奋斗的日子,各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互相帮助。”
“我们打造这个彩绘烟囱,就是想让年轻一代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历史,感受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力量。”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如今,这里成了社区的标志性景观,经常有市民带着孩子来转转,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赓续民族团结优良传统。
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每到周末,包头市青山区自由路街道欧鹿社区的“榴铸红心”非遗研学小站就热闹起来,各族居民来到这里,参加剪纸、书法等形式多样的非遗体验与传承活动。
正在练习书法的初中生李莉说:“我喜欢写书法,平时在家自己一个人练习,现在社区经常举办学习交流活动,能和社区里的小伙伴一起学,很有意思!”
“希望通过这些非遗体验活动,让居民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活动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欣赏,民族团结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负责非遗活动的王老师说。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桥梁,包头市各社区因地制宜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让居民在领略非遗魅力的过程中增进认同,在共享乐趣的同时增进感情,滋养了心灵,鼓舞了精神,也营造了互嵌融居的良好氛围。
“以前我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人交流。如今通过参加社区的剪纸计划,我不仅学会了剪纸,还能和其他居民一起交流,人也变得开朗了许多。”昆都仑区市府东路街道阿尔丁1#社区居民王先生是一名残障人士。社区开展的“同心剪艺 非遗传承——剪纸艺术赋能计划”,不仅为像他一样的残障人士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提供了结交朋友、展示自我、找到自信的舞台。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得知居民长期饱受水质不佳的困扰,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华科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多方奔走协调,最终在小区安装了净水设备。“以前用水不放心,现在好了,感谢社区干部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用上安全干净的饮用水,社区居民赵先生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一名社区干部表示:“看到居民们用上放心水,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也很有成就感。通过这些民生实事,居民们对社区的认同感更强了,各族干部群众之间也更加团结和谐了。”
为方便老年人体检、诊疗,青山区青福镇保利社区联合包头朝聚眼科医院、保利花园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机构,在社区“一网全知”服务室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医务人员为居民进行免费体检、健康咨询和疾病诊疗。
“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真是太好了!社区干部和医护人员把我们老年人服务得太周到了!”保利社区居民张女士说。
“义诊活动拉近了社区干部与各族居民的距离,让大家共同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保利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包头市秉持“以民生服务促进民族团结”的理念,用心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