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南海深处的两个岛礁,为何用我们三国时期的人物命名?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栗学钟 发布日期:2025-04-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近日,谷歌地图将临近菲律宾的水域标注为“西菲律宾海”,此前该区域名称显示为“南海”。

  在4月1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长期以来,南海一直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通用地名,为世界各国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广泛接受。

  史实证明,我国对南海的主权铁证如山,从汉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玩儿文字游戏,只是自欺欺人,永远也改变不了中国实际控制南海的事实。

  我国东临太平洋,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中华民族的航海历史悠久,航海文明的萌芽最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然而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华民族悠久的航海历史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

  如日本海上交通史学者藤田丰八就曾断言“中国人向来就不长于航海术”。部分西方学者提出,“在唐朝之前,中国船从未到达波斯湾”。甚至国内某些人也认为,古代“中国船仅在近海中航行,因此,中国人在航行远海或大洋时,就要乘外国船”。

  而实际上,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航海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图片

  ▲山东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馆“泱泱齐风第三展厅”内的徐福东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远至印度洋的“海上之路”就已开通,不仅实现了从渤海到南海沿线畅通无阻,还出现了徐福东渡日本、西汉远洋船队驶出马六甲海峡的壮举。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发现命名、最早开发经营、最早管辖南沙群岛的国家。1983年,中国政府以朱应康泰两位古代航海家的名字命名了南沙群岛中的两处岛礁,分别为“朱应滩”和“康泰滩”,归中国海南三沙市管辖,以纪念他们对南海探索的卓越贡献。

  图片

  ▲三国时期的两位航海家、外交家:朱应(图左)为文官,时任东吴政权的宣化从事;康泰(图右)为武官,时任东吴政权的中郎将。(图片来源:中国古代航海家史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繁荣,与海外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颇为活跃。这一时期,中国远洋船队已开始越过南亚,进入波斯湾,直航西亚两河流域。

  (一)惊涛骇浪中的文武双璧

  三国时期,东吴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濒临东海,航运业极为发达。吴主孙权高度重视海上交通与贸易,多次派遣万人规模的庞大船队,远航至我国的台湾、海南岛等地。

  图片

  ▲三国时期的东吴。(图片来源:中国疆域历史地图集)

  公元226年,一位来自大秦(古罗马帝国)的商人秦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出发,经海路到达交趾(今越南北部)。交趾太守吴邈得知后,立即将这位远道而来的异域商客引荐给孙权。

  孙权对这位来自万里之外的商人表现出浓厚兴趣,详细询问大秦国的风土人情。秦论不仅对答如流,还生动介绍了从地中海到交趾沿途各国的奇闻轶事。

  孙权听后大为赞赏,决定派遣使节前去南海诸国,以拓展交往与贸易。同年,孙权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率船队出发,远航南洋。

  图片

  ▲孙权的影视形象。(资料图)

  这支使团从今天的福州一带扬帆起航,沿着西汉时期开辟的南海航线,经交趾继续南下,系统考察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诸国。

  朱应和康泰的南洋之行历时十余年,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成功建立了东吴与南海诸国的联系,更留下了珍贵的航海记录文献。此次航行不仅是一次充满艰险的远洋探索,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交往之旅。

  (二)航海笔记中的文明密码

  返回途中,朱应和康泰将出使见闻分别整理为《扶南异物志》《吴时外国传》(后者又名《扶南传》)。虽然两部著作的完整版已佚,但其内容仍散见于唐宋时期诸多古籍中。

  其中,《吴时外国传》现世仅存两千余字的残文片段,却是中国古籍中最早系统记述南海古国的海洋地理专著。

  该书详尽记载了扶南(东南亚古国)的地理方位、政治法律、市井风俗、气候物产、人口服饰、交通贸易等情况,甚至标注了航行水深与暗礁位置。

  书中所述古国和地区,大致分布在今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等广大区域。

  图片

  ▲泰国甲米的航拍视角。甲米拥有古老的历史,是泰国境内最早有人类落脚的城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些记载不仅为研究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国家古代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更是见证古代中国与亚非地区友好往来的珍贵史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时外国传》也是记述柬埔寨古代历史的最早史书。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亲王曾谈到,由于中国古代朋友的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知道了柬埔寨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历史,在这些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有康泰和朱应以及13世纪末的周达观。

  图片

  ▲柬埔寨暹粒吴哥古迹中拍摄的吴哥寺景区风光。(新华社 李玉辉 摄)

  相较于先秦时期带有神话色彩的著述,《吴时外国传》在科学性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其记述内容大多源自作者的亲身见闻与实地调查,大量运用一手材料进行论证,展现了严谨的实证精神。这表明,中国古代海洋地理学文献在题材上趋于成熟,研究方法也日益科学化。

  (三)蓝色版图上的永恒坐标

  《吴时外国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康泰称呼南海诸岛为“珊瑚洲”,那么“涨海”是指哪里呢?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中国人就有了对南海诸岛的发现和记载。东汉杨孚的《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

  “涨海”是当时中国国人对南海的称呼;“崎头”是当时对大海中岛、礁、沙、滩的称呼;“磁石”则是指船只碰到那些未露出水面的暗礁,往往会搁浅遇险,像被“磁石”一样牢牢缠住无法脱身。

  图片

  ▲《扶南传》中记载南海盛产珊瑚。(图片来源:中国南海网)

  今天,在南沙群岛的碧波荡漾之中,两处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岛礁——朱应滩与康泰滩,既是对两位航海家的致敬,也是我国远洋航海文明的永恒坐标。

  朱应滩的月光,似乎仍在映照一位文官以笔为帆、以纸为舟的航海笔记;康泰滩的潮声,仿佛仍在讲述一位武将率领船队破浪前行的历史故事。

  当年的风帆船队早已化作历史的剪影,但那披荆斩浪的勇气与智慧,却在潮起潮落间化作永恒的回响,诉说着中华民族探索世界的勇气和智慧,也见证了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坚定维护。 

  图片

  ▲簸箕礁,位于南沙群岛中南部,属于小型封闭型干出环礁(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图片来源:央视网)

  如今,朱应与康泰的名字,与南沙群岛一起,成为中国蓝色版图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谈到“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图片

  ▲2023年4月13日,老挝工作人员在D887次国际旅客列车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三国时期的海上之路,还是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国人民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两千载悠悠岁月,绵亘不断的是跨越山海的和平交往,历久弥新的是文明互鉴的丝路故事。

  【作者简介:栗学钟,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教授。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1920230115)、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024YB022)的阶段性成果,西北民族大学校级创新团队项目资助成果。】

  

  以古代名人命名地名

  是中国的一个浪漫传统

  南海诸岛的命名

  延续着这份独特情怀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人物

  与这片蔚蓝之地紧密相联

  除了这两位三国人物

  你还知道哪些南沙群岛名字里的故事?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