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教育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邱程 发布日期:2025-04-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爱国主义教育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一致、内容相通,应当在工作中紧密结合起来,从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氛围、教学资源、教学机制、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贯穿整个教育链条的育人体系,引导青少年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开展专题培训。常态化组织教师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进行指导,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帮助教师深入理解两者的内涵和融合意义,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鼓励自主学习。依托教育教学研修平台、进修培训学校等,开发学习资料和在线课程,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组建教研小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学校可以将自主学习情况纳入教师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三是促进经验交流。搭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的教师交流平台,组织校内外经验分享、交流研讨、教学展示、实践体验等联学、联研、联教活动,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氛围,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创新教学方法。一是采用多样态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学习中,深刻感受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例如,在讲述“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启迪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进行思考。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开发在线课程、互动游戏、动画等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深青少年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开展“大课堂”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与社区、企业、各类教育基地合作,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文化传承等,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将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建设校园文化。一是举办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节、爱国主义主题演讲比赛、民族团结主题文艺汇演、非遗制作等活动,吸引青少年广泛参与,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设置宣传栏、文化墙等,展示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突出艺术性和教育性,使青少年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三是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学校可以通过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校园氛围,促进各族青少年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

  整合教育资源。一是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把现有教材中与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有机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在语文教材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在历史教材中,可以通过学习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理解。二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办学条件和学生需求,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地方历史文化、民族团结故事等,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三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完善“馆校地”合作机制,依托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参观学习,开展社会实践。

  构建协同机制。一是家庭层面,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爱国主义书籍、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开展家庭讨论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二是学校层面,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促进青少年成长。三是社会层面,鼓励社会各界发挥积极作用,开展社区活动、公益宣传、提供实习岗位等,为面向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优化评价体系。一是制定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关注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同时,重视价值观的培养,建立涵盖爱国主义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二是运用数字技术,采用多元化智能评价方式,全方位考察和评估青少年成长情况。三是注重评价结果一体化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评优评先的依据,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总之,要融合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

  【作者系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重点)“数字空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及实现机制研究”(项目号:B/2023/01/72)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