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中上游,是沿黄九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宁夏沿黄两岸分布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史前文化遗产。在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水源的滋养下,宁夏境内留下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初民的活动遗址遗迹2200余处。如,旧石器时代的灵武市水洞沟遗址、青铜峡鸽子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沙坡头长流水遗址、隆德县页河子遗址,以及银川、石嘴山、灵武、青铜峡、中卫等地的岩画。这些史前文化遗址表明,宁夏与黄河文化具有深厚的渊源。例如,水洞沟遗址地处黄河岸边的灵武市临河镇,是黄河流域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宁夏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这里发掘出许多石制品,是人类4万年前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有力证据。贺兰山岩画是初民在岩石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5000多幅组合画面记录了3000年至10000年前初民在黄河流域放牧、狩猎、祭祀、争战的场景,以及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这些史前文化遗产形成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表明宁夏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对于探索宁夏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层脉络,进一步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黄河岸边的宁夏青铜峡黄河楼。 新华社发
红色文化遗产。红军长征在宁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据统计,宁夏境内公布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92处。其中,在黄河支流清水河两岸分布着多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陵园、纪念碑、纪念馆等。这些红色资源从多方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例如,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一方面军转战宁夏,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红色佳话,随后翻越六盘山,写下著名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将鲜艳的红旗插在盐池城头,成立“盐池城市革命委员会”,这是宁夏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组织;同年8月,美国记者斯诺到同心县采访,撰写《红星照耀中国》;同年10月,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次重要实践;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要传承好、利用好宁夏境内宝贵的红色资源,唱响“共产党好、黄河水甜”主旋律,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
水利文化遗产。黄河流至宁夏水面宽阔、波澜不惊,哺育灌溉了万亩良田。引黄灌溉在宁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宁夏开凿了秦渠、汉渠、唐徕渠、七星渠等引黄古渠,形成了包括青铜峡、沙坡头引黄自流灌区,固海、固扩、盐环定、红寺堡及月牙湖等引黄灌区,总灌溉面积982万亩,灌区内干渠25条、总长2454公里,是宁夏大地上“活着的文物”。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宁夏拥有丰富的水利文化遗产,北魏刁雍、西夏李元昊、元代郭守敬、明代张九德等历史人物,留下了“激河浚渠”“草土围堰”等治黄经验,丰富了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口头文学遗产。宁夏花儿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盘山高黄河宽》《黄河岸上牛喝水》《九曲》等以黄河起兴,承载着各族人民的美好情感,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宁夏流传着许多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如古峡传说、花马池传说、牛首山神话以及白马拉缰、天河湾、康熙饮马湖等故事。它们反映了黄河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是关于黄河文化的集体记忆。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媒介。要系统梳理宁夏黄河口头文学遗产,深入挖掘其中的中华文化基因,面向社会各界讲好黄河故事。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