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靖西、那坡、东兴、凭祥等8个县(市、区)与越南毗邻,边境地区居住着壮、汉、瑶、苗、京等民族,自古以来各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进入新世纪,广西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了一批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的工程,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笔者聚焦家国情怀与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典型经验,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广西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典型经验
抓群众基础,爱党爱国正家风。一是积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各族群众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东兴市、凭祥市建设“海边山党旗红”党建品牌,打造“百里边关红”“千里滨海红”“万里万山红”特色党建带,推动守边兴边富民成效显著;靖西市建设“边关党旗红”党建品牌,建成27所“国门党校”,打造边境地区党员教育主阵地;天等县、大新县等地实施“党旗耀边疆”工程,加强农林牧渔技能培训,为各族群众创业赋能。二是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多地以红色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等为依托,组织开展参观、祭扫等活动,使各族群众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科学设计红色旅游线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三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地采取评优、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抓政策机遇,发展文旅产业。一是发展全域式服务行业。东兴市着力打造“海滩浴场+海水养殖+特色民宿+京族文化”旅游品牌,宁明县以“党建+文化+旅游+非遗产品”旅游品牌为抓手,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二是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与周边高校联动,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引进专业人才。三是传承保护非遗,助推乡村振兴。东兴市挖掘京族哈节、独弦琴艺术、喃字文化,崇左市传承壮族天琴艺术、侬峒节、壮锦、古法红糖制造技艺,百色市挖掘那坡壮族民歌等非遗项目,通过节庆活动、电商直播、博物馆展览、开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鼓励各族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抓互嵌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建设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环境上下苦功。东兴市澫尾村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吸纳大量外来人员创业就业,有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被命名为“广西兴边富民全面小康示范村”。宁明县加强学校文化阵地建设,在县域中小学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编写《山歌》《花山武术》等传统文化教材,组建民族竞技校园社团,被命名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靖西市实施“国旗工程”,在边境3公里以内的村落建立国旗台,定期举办升国旗、唱红歌、分享时政等活动,极大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连续两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抓历史文化,突出共有共享。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实现了多层面、深层次的文化共享,如语言通用、民族通婚、节日共度、服饰共赏、技艺共学等。当地很多群众都掌握三种以上语言,不仅会讲民族语言,还会讲普通话、平话(广西方言);族际通婚现象较为普遍,多民族大家庭也比较常见;“三月三”成为各族群众共同欢度的传统节日,五色糯米饭、糍粑、扣肉、白切鸡、酸嘢等传统美食走上各族群众的餐桌;各民族传统服饰从博物馆走向大众消费市场,顾客能通过实体店、网店购买到心仪的民族服饰;各族群众相互体验和学习传统歌舞、手工技艺、传统体育项目等,相互欣赏、交流借鉴。
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着力点
调查发现,兴边富民行动深化了广西边境地区各民族的家国情怀,同时要有效应对利益格局多样化的冲击、现代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冲突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政治意识。增强各族群众守边护边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围绕爱党拥军、关心时政、参与公共事务、维护边疆稳定、增强稳边信心等主题,深入开展工作。
发展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边境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引导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参与兴边产业发展,支持各地区各民族资源共享、结对帮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增进文化认同。要注重情感培育,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引导各族群众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坚定爱国守边的决心。完善政策举措,构建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组织开展赛龙舟、唱山歌等民间文化活动,增进文化认同。
加强社会共治。要全力改善民生福祉,协同攻克基础设施、教育条件、就业机会、医疗卫生等难题。深化调查研究,加大问诊开方力度,真正做到知民意、解民忧、得民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各族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引导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推进生态共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特色水果产业与养殖业、药材种植加工产业。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保护成效作为基层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