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各民族生态智慧的文化共性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杨杨 张玫 发布日期:2025-04-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高原山地,境内有乌蒙山、哀牢山、百草岭三大山系和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立体性气候明显,生态系统多样。同时,楚雄自古就是氐羌、百越、百濮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各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生态,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共性。

  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念

  “天人一体”的世界观。“天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性,即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生活在楚雄地区的苗、彝、傣、哈尼等民族先民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界走出来的生命形式,人与自然物都是天地同根所生,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在楚雄各民族神话传说中,水是净化人世、推动人类繁衍的要素。如,姚安等地流传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说,天神从“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类似“人从水出”“净世洪水”的神话传说,在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中都有留存,形塑了人与自然一体的世界观。

  “同源共生”的伦理观。“同源共生”观念建立在“天人一体”观念基础上,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同源共生。生活在楚雄的彝、苗、傈僳等民族先民认为,生存环境中的自然物与自身有着血缘关系或特殊关系,并将其看作是本民族或者氏族的祖先。如,姚安等地流传的《梅葛》记载,天地万物是由虎身各个部位化生的;流传在武定县的傈僳族民歌唱道,“天地万物都由麒麟所化”。这类神话传说认为人类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人与动植物之间建构起亲缘关系,并赋予其特定的人格。这与今天所倡导的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相契合。

  “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楚雄各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各民族先民通过祭祀自然神灵等方式,明确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伦理。如,生活在金沙江河谷地区的彝、傈僳、傣等民族先民通过对水、植被、土壤条件的观察利用,形成了相同的农业生产系统、相似的生态伦理观。双柏县红河流域是绿孔雀的重要栖息地,生活在当地的彝族人民对绿孔雀充满敬意和喜爱,在其语言、音乐、舞蹈、服饰以及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中,绿孔雀元素随处可见。

  保护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实践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楚雄各民族在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过程中,主张自然界生命平等,倡导“贵生”的生命情怀,坚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生态伦理观,尊重自然规律,不断调试生产生活方式。如,在水利条件较好的河谷平坝地区,种植水稻、甘蔗等;在山区平坝和丘陵地带,种植番薯、烤烟、花椒等;在相对贫瘠的中低山地,种植玉米;在高寒山区,则种植马铃薯、荞麦、燕麦、杂豆并辅以畜牧,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如,姚安等地民歌唱道:“屋后椎栎林,放羊在那里;山坡草木深,黄牛放那里;屋前大河边,水边放水牛,猪随牛羊放。”

  合理开发,适度利用。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控制在自然界可自我调控的界限之内。要有节制地利用动植物资源,维护自然界良性循环。如,在森林的开发和管理上,各民族都秉持合理、适度的原则,将森林资源分为禁伐林和可伐林,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水源地的树林禁止任何人砍伐毁坏,可伐林中的树木,除了特殊用途如建房、做棺木等,不能将大树伐倒,只能修枝、打叉和砍伐病死的树木。在对水资源的利用管理上,也形成了一些规约。如,禁止在村庄水源地附近洗衣、大小便等。这些习俗和规定有效维护了生态系统平衡。

  遵循规律,顺应天时。自然万物的存在和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楚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掌握并遵循自然规律,用自然规律来指导生产实践和资源开发。如,生活在金沙江河谷地区的傣、彝、傈僳等民族先民通过观察金沙江水位和江岸不同海拔草木颜色的变化,判定雨水的早晚及多寡,以物候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傈僳族先民通过观察与适应当地的山川地形、时序、物候变化规律,创造出一套适用于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自然历法“花鸟历”,以把握生产节令和各种作物的栽种规律。

  楚雄各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具有鲜明的共性,都强调人与自然万物平等,主张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因地制宜、顺时而动。要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生态观念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杨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玫,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