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两路”精神的科学内涵,“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1955年1月11日,川藏、青藏公路的通车典礼在拉萨举行。 新华社记者刘诗临、任用昭摄
“两路”精神是在各族儿女为共同梦想奋斗的过程中诞生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新征程上,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没有一条现代化公路,一直沿袭着驿道、溜索、皮筏子等原始、古老的交通方式,物资运输和交换大多依靠人背畜驮进行,从青海西宁或四川雅安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改变西藏贫穷落后面貌,党中央制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并作出修筑川藏、青藏公路的重大部署。
1950年4月至1954年12月,11万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度艰苦的劳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此后数十年里,几代人精心养路护路,有效应对各类恶劣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维护道路安全,共同铸就了“两路”精神。
70多年来,“两路”沿线干部群众奋发图强,砥砺前行,西藏交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1953年至2023年,国家累计为西藏公路交通投资3250.96亿元,西藏交通运输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转变。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2021年6月,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由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构成的西藏铁路“Y”字形主骨架成为雪域高原亮丽的“天路”风景线。如今的西藏不仅建成以拉萨为中心,内连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区,外接尼泊尔的公路大通道,还初步构建起“四纵三横八通道”公路网主骨架,“五城三小时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也在加快形成。截至2024年底,西藏民航已经建成投用8座机场,开通航线177条,年旅客吞吐量达700万人次。预计到2035年,西藏综合立体交通网总规模将达14万公里,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将在雪域高原生动呈现。
2024年11月1日,工人在国道317雀儿山段清理路边的沟渠。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继续弘扬“两路”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两路”精神是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其中所体现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是新时代交通人的追求。要把“两路”精神融入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火热实践,为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凝心聚力。另一方面,“两路”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70多年来,“两路”一直是西藏的经济命脉,至今承担着进出西藏90%以上的货运任务,同时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深化了军民鱼水情,加强了民族团结。要讲好“两路”民族团结故事,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弘扬“两路”精神,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奋斗合力。“两路”建成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重大成就,“两路”精神是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实践中铸造的。要深入挖掘“两路”精神蕴含的价值底蕴,激励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团结各族群众砥砺奋斗,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
激活发展动能,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要将“两路”精神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在艰苦奋斗中拼出发展新动能。“两路”沿线地区应立足优势,以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以特色产业为支撑,通过“交通+产业”模式,积极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两路”架起发展的“金桥”,让高原离共同富裕的梦想更近;“两路”也是沟通心灵的“金桥”,将各族同胞的心贴得更紧。要发挥“两路”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西藏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各地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两路’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号22CDJ033)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