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代文豪杨慎在贬谪云南途中写下的这首《临江仙》,道尽了历史沧桑与人生况味。
明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充军,在云南客居三十余年,足迹遍布滇地山川。传说中,他曾勇救一名落水白族青年,并用土锅烹煮芋头白菜招待他,无意间开创了白族“当家菜”的习俗。虽为轶闻,却折射出文化交融的温情。
▲杨慎与白族青年,石锅内烹煮芋头白菜(AI制图)
明代云南文风鼎盛,清代鄂尔泰等人编纂的《云南通志》中收录的明代诗文较前朝激增数倍,蔚为大观。
云南不仅有横断山脉的巍峨壮美、洱海月夜的静谧空灵,更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各民族儿女的真挚情谊,这些都在诗文中熠熠生辉。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些诗文,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云南人文之旅!
(一)万朵莲花开海市
——多民族共生的文化奇观
作为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文化形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26个世居民族犹如万朵莲花,在这片大地上灼灼盛开。它的多彩,是苍山洱海间白族姑娘头饰上随风摇曳的流苏,是傣族竹楼边泼水节飞溅的晶莹水花,也是火把节照亮夜空的炽热光芒。
在云南谪居数十载的杨慎,就曾以“共倾浴佛金盆水”的诗句,定格了傣族泼水节的盛景。
诗中的傣家女子“钗头无日无花蕊”,是说她们的发钗上总是簪着花朵,而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女子们手持金盆为佛像沐浴,也将祝福化作漫天水花。
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同胞会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
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围着寨中的大火把弹唱、跳舞,这就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元代官员文璋甫在《火节》中,以一句“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生动展现了火把节会盛况。
而明代的白族诗人李元阳则写到“六月二十五日星回节,城外万炬纵横,灿若星海”。
▲彝族火把节。(图片来源:楚雄文旅微信公众号)
“打跳”是纳西族、彝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纳西族语称为“咚罗丽”“纽掉”,彝族语则称之为“古燕”,有“大家来跳舞”的含义。
打跳时,通常还会有笛子和葫芦笙伴奏,因此也被叫作芦笙舞。明代的纳西族诗人木公就留下了描写打跳的诗句:
节日欢愉的时刻,百姓们拿出农家的美酒与好菜相互分享,伴随着芦笙演奏的音乐,一起在月光下踏歌起舞。
星河流转,岁月流逝。不论是彝族的火把节,还是纳西族的打跳,这些习俗在今天的云南大地上,依旧生生不息。
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恰似杨慎在《滇南月节词》所言“八节常如三月里”,四季如春的云南,文化也永远保持着盎然的生机。
▲纳西族“打跳”。(图片来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二)星河流转一家亲
——诗文交织的融合之路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人墨客笔下的锦绣文章,不仅歌颂了山河壮美,记录民族风情,更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有明一代,云南的外来人口约有一百多万,他们或因响应朝廷开发边疆的政策迁入,或因天灾人祸而被迫迁入。总之,来自天南海北的移民在两百多年中大规模涌入,极大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开发。
▲云南玉溪市火把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云南楚雄的武定县,流传着一个关于火把节的故事:相传明弘治八年(1495年),武定的彝族土司凤英与流官知府齐心协力平定了当地的匪乱。在庆功宴上,知府按照汉族传统举杯,凤英则递来火把:“按照我们彝家的盟誓,要让火神来见证!”
于是二人携手将火把投入篝火。此后每年的火把节,当地的汉族都会在自家门前插上一个小火把。
历史上的凤氏土司曾多次帮助明军平定滇中叛乱,而明朝在云南地区推行“土流共治”,因此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恰是汉彝情谊的美好象征。
作为明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杨慎在云南三十余载的客居生涯中,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提携后进,与云南本地的士子们交流甚切。其中尤以“杨门七子”最为世人称颂——白族李元阳、杨士云,纳西族木公等少数民族英杰,皆得其悉心指点。
他们笔下的诗歌,既是明代云南文坛的璀璨明珠,更是各民族心灵相通的永恒见证。
▲杨慎与几位云南青年才子畅谈诗文(AI制图)
杨士云在《龙关混混亭送别升庵先生》中,巧妙化用典故表达对杨慎的惜别之情。
诗中“江淹赋别”暗指《别赋》的离愁,“楚剑秦筝”的意象对比,既展现了文人豪情,又暗含音乐寄情的细腻,将送别的复杂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元阳在《溪居寄升庵》《宁海泛舟别升庵》等诗作中,更可见对杨慎情谊之深。
诗中,“蘼芜”“杜若”等香草意象既点明云南地域特色,又暗喻君子德行。“扣舷”“蛟龙”的用典,将离别之忧转化为对友人前程的关切,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明代,云南多民族诗人在这片壮美大地上,用诗文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他们的诗篇,是山水与人文的交响,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而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各族儿女正携手同行,以团结奋进之笔,续写新时代的壮美诗篇。彩云之南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如诗般和谐,似词般隽永,在历史的长卷上,绽放出永恒的光华。
(作者简介:孙守朋,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中心教授;冯旭阳,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