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在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军事思想的论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强调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倡导禁暴、慎战,认为应该足食足兵、教民教戎的主张。这些观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浓郁的人文情怀,闪耀着协和万邦的智慧。
强调“慎战”。《论语》云:“子之所慎,齐(斋)、战、疾。”意思是孔子对斋戒、战争、疾病持慎重态度。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韶》乐歌颂了舜禅让帝位的美德,符合礼制,舞乐中有太和之气,所以尽善尽美;而《武》乐表现的是武王伐纣,充满杀伐之气,所以尽美而不尽善。孔子推崇周礼,却对奠定西周政权的“汤武革命”隐含批评态度,体现了慎战的观念。在周游列国期间,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布阵的问题,孔子以“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避而不谈,主要是因为卫灵公穷兵黩武、不修德政,不愿助长不义之战。孔子在《春秋》中描述战争时,用侵、伐、战、围、灭等字眼,也可以看出他主张慎战、反对战争的态度。
主张“居安思危”。《论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如何为政,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治理国家要做到粮食和军备充足,这样百姓就对国家有信心。孔子倡导文治,但也重视军事,他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孔子担任鲁司寇期间,齐景公派人使鲁,约定两国君主在齐鲁边境的夹谷会见。孔子作为随行官员,准确预见到齐国的目的及可能使用的手段,因此向鲁定公谏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命左右司马带兵同去,以五百乘兵车威慑齐军。面对复杂形势,孔子临危不乱,用智慧迫使齐景公在修好盟书上签字,并归还了齐国侵占鲁国的一些土地,留下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历史佳话。
倡导“教而后战”。《论语》云:“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意思是让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等于白白牺牲他们。孔子主张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军队。他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意思是说有德的为政者,教导训练百姓七年,也就可以让他们上战场了,强调练兵的重要性。孔子还主张将军事与德育相结合,在六艺中,“射”指的不仅是武技,也是一种礼制实践,孔子强调“以义为勇”,避免战争沦为暴力工具。
主张为正义而战。《论语》记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陈恒杀死了齐简公,孔子马上请求鲁君出兵征讨,认为“以战止暴”是维护周礼的必然选择。可见,孔子并不完全反对战争,他支持向违反周礼的人开战,主张对那些无辜被灭的诸侯“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对那些以下犯上的诸侯“力能讨之则讨之可也”。孔子还主张区分战争性质,支持为正义而战,反对不义之战。比如,他赞成冉有抗齐之战,反对季氏伐颛臾的不义之战,强调战争必须以“禁暴止乱”的正义性为前提。
《论语》中蕴含丰富的军事智慧,对我们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具有深刻启示。要深入挖掘“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历史经验,居安思危,全面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借鉴“足食足兵”传统智慧,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重视“教而后战”,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多种形式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强化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增强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完善危机管控机制,推动“君子和合”“禁暴止乱”等理念融入全球治理,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更多正能量。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发展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要深入挖掘《论语》蕴含的军事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强军文化。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